去马洒 去原乡
时间:2023-08-16 04:19:07
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4:19:07,全文字数:40193。
去马洒 去原乡那一日,恰逢小满。
雨季迟迟未到,云南全域正遭遇大旱。走遍文山,所到之处田垄干涸,莫不令人扼腕。但是马洒却是一处例外。
午餐是在马关县城吃的。正午的阳光热辣辣盯着晒,让人心神涣散。我们一行没有时间休整,出了餐馆赶快上车,一路往马洒赶。
马洒,是文山州马关县马白镇下辖的一个村寨。这个全县最大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位于县城以北9公里的半山上。路途并不遥远。只是山路弯弯,很快就把人晃得昏昏欲睡。但仅仅半个小时后,车子再次转过一个山包,突然就停了下来。眼前赫然出现一个土墙青瓦、群山环绕被郁郁葱葱包裹的寨子。第一眼,整个人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瞬间血脉觉醒。
这就是马洒。绿色的马洒,绿在眼里,爱到心里。
一
高大的寨门矗立眼前,“马洒”两个字在骄阳之下熠熠闪光。一块天然大青石立在左侧,上书“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非遗传统村落”。导游小姑娘微笑着迎候,日光耀眼,一行人跟着小姑娘走马观花。
我们从西门进村,西门为进村的正门,另外还有东门、南门、北门和小西门。马洒建寨始建于明朝,迄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一进寨门右侧的青砖墙上有诗为证。
一曰《李老米先》:李公开辟马洒寨,老古今传于后代,米粮山川映日绕,先祖垦耘后永赖。
二曰《田连粉二》:田沃溪涌惹人爱,连绵山动粮可栽,粉飘遍野谷粒饱,二居此家三羊泰。
三曰《王庆升三》:王廷案上铸永存,庆贺粮丰谷满囤,升称马洒为乐乡,三才所谓天地人。
四曰《高斗凤后》:高堂圣帝也知闻。斗星惠泽敷红尘,凤舞龙飞鹏展翅,后裔得佑启人文。
原来,这是4首藏头诗,述说的正是马洒四大姓氏始祖先后来到此地,被这里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吸引,故而驻扎下来,勤恳耕耘繁衍生息的历史。
据考证,李家的祖宗李氏老米系侬人,从广西移居,第一个抵达,他是马洒寨开疆拓土之人。
高氏祖先朝军,系源鲁辽渤海,从军南下,后裔卸甲。根据推测,高氏一族来到马洒的时间大约是在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斗凤偕殷氏侄孙之辈,自南滚落荒至此。
王氏家族来的更远,出自山西太原郡,南移西粤。宋皇佑五年即1053年跟随侬智高散居于滇东南。王氏先祖庆升生于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业商四方”到处做生意,后来娶卢氏为妻,生育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后来卢氏在麻栗坡大坪牛角迹病故。康熙五十四年,王庆生带着儿子来马洒李家探望姑母,从此落户再也没有离开。
田氏连粉从广南患难逃生而来。将本姓“卢”去头尾留中间,换为田氏,改头换面而后定居下来。
四家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此后从嘉庆至民国,其间有郭、卢等等多姓氏的壮汉同胞为逃避动乱又陆续迁入。至今,这里已有311户人家。
一边在青石板铺就的干净整洁的村巷穿行,一边深深叹服当年始祖们选址定居时的眼界。
马洒依山而建,村舍错落,山清水秀。其地形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坐落于坡地之上。从俯瞰图可以看到,村落三面环山,观音山、龙山、水井坡山三山相夹环绕,村前有数百上千亩的良田。村落沿山体的等高线而建,良田北面是马洒水库,村头则有两口阴井阳泉之称的水源地,水源不断,良田不涸,为生活及消防共用水池,至今依旧被村民使用。村内道路一侧开挖小水沟,自高位流下贯穿全村每家每户,长年不断,村民可在家门口洗菜洗衣。
清澈的溪流沿着浅沟顺势而下,一路欢唱从寨头淌到了寨尾。壮族逐水而居,他们笃信“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山坡,不占良田”。马洒依山傍水,正是选址定居的典范。
一个地方有了水,瞬间变得灵动。这种古朴灵秀的感觉其实和丽江很像,只是马洒太袖珍,应该算是迷你版的丽江。
在寨子里东张西望,走走停停。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栽种着花草,有的还精心打造成小花园。各家依着自己的喜好和审美修饰成独特的门洞、围墙,有天然无雕饰的石块垒成矮墙,有用瓦片叠放成鱼鳞墙,有的是竹篱笆围挡,有人以精美的壮家刺绣图片装饰墙面……马洒像丽江,像丽江那般的安静、闲适和清秀。马洒绝不像丽江,它没有旅游业发达的喧嚣,没有商业味道过度浓烈的窒息。
马洒之美,在于它透着祥和美好,在于它静谧又独特的乡村味道。
二
村脚的一片开阔地带是神蛙广场,巨大的背景墙两只青蛙相向守望,头顶是一大两小三块类似八卦的圆形图标。小姑娘告诉我们说:那是三鸟共一嘴。为什么是三只鸟?小姑娘没有解释,倒是讲了神蛙的故事。
相传青蛙是雷公的孩子,为守护人类变身青蛙,整日在稻田里奔波忙碌捉害虫排险情。一天,有个手贱之人嫌弃青蛙的丑陋,狠心把青蛙打死。天上的雷公暴怒,不打雷不下雨以示惩罚,终于让稻作民族的壮家人知道了青蛙的厉害。原来,青蛙是神蛙啊!伤害它会遭天谴。从此他们倍加爱?青蛙,严禁捕杀,奉为神明,祈求风调雨顺。
如今,神蛙广场不仅仅是祈福之地,更是一个欢乐海洋。每到周末,广场中间的大火盆被点燃,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马洒一年当中要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这里是主会场。
沿着广场一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一条长廊,一群黑裤青衣的壮家奶奶悠闲地坐在廊下,吹着风,聊着天……
她们的头顶上方,是马洒保存下来的二十多块匾额。一块块匾额无声诉说着这里历史和文化的厚重。“祥?(开)五?(叶)”“孝?O(孙)有?c(庆)”“和丸教子”“仁里高?(风)”“惟吾德馨”“峻?X(岭)青松”……其中,鼓励教育的“和丸教子”匾,是光绪年的老物件,赞美五世同堂的“祥?(开)五?(叶)”匾,出自咸丰年间。其他大多是民国时期的遗存。
每一块匾都应该有一个可以讲的故事,可惜只作短暂停留,无从考证清楚,只能在心里碎碎念:那匾,那人,那些前尘往事,究竟会是怎样的一段又一段的过往?一定会扣动心扉令人动容吧。
匾,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而壮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熏陶,马洒把村训“勤、德、善、仁”写上墙,融进血脉。文化长廊营造出先民勤劳、建德、行善、仁爱的强大磁场,置身其中,仿佛看到马洒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们不仅彰显了马洒壮族先民文化内涵,更是当下马洒人汲取祖辈文化精髓,一以贯之的血脉相承和着力弘扬。站在它们面前,抬头仰望的不仅是凝练的诗句,精湛的书法,更多地去感知它们通体散发的人文光芒和深远的寓意。
文化长廊对面,一棵盘曲如虬的古树下,静卧一口方形古井,后面的石头上刻有4个字:饮水思源。
古井是全村人世世代代的饮水源泉,壮家人家家都要制作石缸,挑水吃水。关于挑水,马洒村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说的是有家新媳妇进门第二天,一大早去挑水。到古井打了水往回走,因为天光未明,再加上缺乏经验,水桶便一路走一路洒,结果,把经过的邻居家门前的水缸都灌满了,自家的水缸还是空的。这个故事无法深究,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壮家媳妇是多么勤劳。
如果说马洒村有几处为数不多的人造景观,那么饮水思源广场应该算一处。人工痕迹的石壁,金属感的水车,一墙绿植,一汪碧波……在周围清一色黄土墙映衬
提醒您:因为《去马洒 去原乡》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去马洒 去原乡》在线阅读地址:去马洒 去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