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国际秩序观
时间:2023-08-16 03:49:44
印度的国际秩序观一文创作于:2023-08-16 03:49:44,全文字数:36055。
印度的国际秩序观【内容摘要】?0?2?0?2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加速国际体系演变,国际秩序面临调整。印度已逐步崛起为国际体系中的关键力量之一,正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国际秩序。印度国际秩序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继承性体现在大国意识持续影响印度对国际秩序的看法,莫迪政府利用“全球南方”概念重塑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利益代表”的形象。发展性体现在印度对国际地位的追求经历了从“边缘领导”—对国际体系“有限改良”—“全球协同领导”的过程,亦即从“改制”到“创制”的过程,从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合作的理想国际秩序到建立以印度为一极的多极化国际秩序的过程。影响印度国际秩序观变化的因素包括物质性力量的增长、塑造国际机制能力的提升、领导人个性与能力以及国际战略环境等。印度全球领导力的提升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中国既要扩大两国合作共识,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并坚持战略底线。
【关键词】?0?2?0?2印度外交 ?0?2边缘领导 ?0?2全球协同领导 ?0?2国际秩序观 ?0?2中印关系
【作者简介】?0?2?0?2李红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 ?0?2邮编:200233)
【中图分类号】?0?2D835.10 ?0?2?0?2?0?2?0?2?0?2?0?2?0?2?0?2?0?2?0?2?0?2【文献标识码】?0?2A
【文章编号】?0?21006-1568-(2023)04-0020-17
【DOI编号】?0?210.13851/jki.gjzw.202304002
2022年以来,全球局势复杂动荡,国际秩序变迁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正走向去全球化且变得功能失调。?0?2随着国际权力格局的加速演变,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国际权力关系,未来的国际秩序需要容纳非西方国家,允许国际机制的安排和实践更加多元化。?0?2作为持续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综合实力已跻身全球前列,国家发展迎来机会窗口,其参与和领导地区秩序、国际秩序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成为当前不同区域、不同国际合作机制的积极创建者和参与者,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当前,莫迪政府致力于提升印度的世界领导力。2023年是印度的主场外交年,印度同时成为上合组织、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这将为印度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影响力提供机遇。
基辛格曾评论,无论形势如何演变,印度都将是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一个支点。?0?2随着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印度与国际秩序的互动成为新的研究议题,国内外学界对印度国际秩序观的研究也日渐兴起。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该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时间、地理空间维度描述了印度国际秩序观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0?2但主要侧重于静态分析。从国外研究来看,目前已有一些?W者开始关注印度的国际秩序观议题,多聚焦于对印度国际秩序观的成因分析以及国际秩序对印度对外行为的影响等。?0?2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对印度国际秩序观演变过程的动态比较研究。对印度国际秩序观的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国际秩序观的概念。何谓国际秩序观,国内学者已进行了系列研究。?0?2从学界已有的共识来看,国际秩序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行为主体,即谁的国际秩序观;二是对国际秩序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三是对建构理想国际秩序的基本主张以及建构方式的设想。关于印度的国际秩序观,可以理解为印度对国际秩序的基本态度、对建构理想国际秩序的看法以及建构方式的设想。一国的国际秩序观会影响其外交政策思维和外交话语,秩序理念中的规范性观念被嵌入制度后也会对国家的行为产生影响。?0?2国际秩序观影响着印度的对外行动。对印度国际秩序观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印度的对外行动规律,判断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倾向。本文聚焦于对印度国际秩序观演变的时空考察以及原因分析,关于印度的国际秩序观如何作用于其对外政策的问题虽不在讨论范围内,但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印度国际秩序观的时空演变
印度的国际秩序观演变总体分为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与莫迪政府时期三个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是印度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在这三个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度的对外战略也经历了从不结盟到战略自主再到多向结盟(Multi-alignment)的调整。总体上,印度国际秩序观的演变具有一定继承性和发展性。
(一)冷战时期追求美苏体系之外的“边缘领导”
“边缘领导”是指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1991年冷战结束,印度在多数情况下拒绝参与美、苏主导的两大阵营体系,追求在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
第一,从提升国际地位来看,印度致力于追求在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二战结束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印度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避免卷入美、苏两大阵营的战略对抗,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印度积极反帝、反殖、反种族主义,构建以国际体系边缘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独立体系,领导不结盟运动,发挥了第三世界的“领头羊”作用。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印度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塑造联合国议程的最重要参与者之一,是代表第三世界的一股道德力量。?0?2不过,印度将自身塑造为第三世界的领导者身份本质上是其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的体现。印度前外交秘书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Krishnan Srinivasan)就认为,不结盟运动的核心是让印度承担起团结亚洲的使命,印度是天然的亚洲中心。
第二,利用联合国塑造印度的“和平”声誉。印度充分利用联合国在缓和国际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行动,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例如,1953年,印度成为朝鲜半岛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主席国,负责监督战俘交换事宜;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后,印度是联合国紧急救援部队派出国之一;1960年,印度参与了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等。?0?2应该说,印度在联合国中所传递的“和平”信号为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三世界国家对印度的信任和期待。例如,1956年印度与南斯拉夫、埃及共同提出了不结盟主张;1961年印度联合其他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1964年,印度又成为七十七国集团创始成员。这些机制的建立逐渐确立了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地位。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道义化身”,1968年10月,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联合国发表演说时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在援助发展中国家时附加政治条件。
第三,就建立国际秩序的基本目标来看,印度希望打造和平而没有冲突的理想国际秩序。在国际上,印度积极呼吁国家间合作而不是冲突,并以世界和平与正义力量自居。1956年,尼赫鲁在联合国宣扬“圣雄”甘地的和平思想,提出创造国际和平的“印度方案”,一是坚持国家独立,二是坚决反对在外国领土驻军。?0?2尼赫鲁支持道德政治的世界观,反对权力政治以及冷战时期的政治联盟。?0?2但是在南亚地区事务上,印度又奉行另一套标准,追求实力政治和单极主导。与其对国际秩序的诉求相比,这具有明显的双重标准特征。在南亚地区,印度以建立南亚次大陆霸权秩序为主要目标。1971年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后,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印度利用实力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武装干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周边国家内部事务。印度的地区霸权行径与其追求的理想国际秩序目标背道而驰。
(二)后冷战时期对美国主导的秩
提醒您:因为《印度的国际秩序观》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印度的国际秩序观》在线阅读地址:印度的国际秩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