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时间:2023-04-12 07:26:01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26:01,全文字数:12990。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源却蕴藏着女主内心的孤独感,让她无法再次适应与他人相处。在这个时代,女主也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个商品,而不是一个能够享受生活的人。

自然风光的非语言性模态隐喻

影片中有大量的自然风光镜头,着重刻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女主角一直在路上,经过群山、雪地,在自然中安放自己。自然环境的严峻也侧面反映出了女主一路上的艰苦,但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她依旧没有接受亲人和朋友的资助,而是依靠自己走了下去。自然的广阔博大与女主生命的坚韧相互呼应,对自然风光的刻画描写也同样是对主角的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描写。因经济危机导致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女主并未一味沉沦,而是进行自我救赎:女主在岩石公园的探索,在荒野求生存,亲近自然乃至裸泳等。显然,这些自然风光的非语言性隐喻正是女主内心自我救赎、自我抗争的独白。

《无依之地》的成功之道

《无依之地》中大部分镜头都集中在女主琐碎的房车生活上,由于同名小说的作者是美国白人作家,影片却是通过华人导演赵婷之手对当下美国白人底层阶级自我描述的展现,因而片中充斥着文字、图片、影像、音乐等多模态隐喻,亦杂糅了常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导演中西文化的融合。长期以来,美国代表着民主、自由,似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之中,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普通人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更多人像是电影里的那样,在艰难中求生。联系现实,影片也反映了当下美国底层民众生活的现实状况,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彻底撕碎了假象繁荣的外衣,暴露出美国令人堪忧的国家治理能力,那些曾经被美国梦蒙蔽的人们也幡然醒悟,认识到所谓美国式“民主”与“自由”其实不过是一个骗局。如同在电影中房车流浪者营地的创建者鲍勃·威尔斯在对流浪者们演讲时说的:“我们不仅接受了美元的、市场的暴政,我们还欣然戴上了美元暴政的枷锁,并如此度过这一生。这让我想到了干重活的驮马,心甘情愿工作到死的驮马,最终被放逐到草原。”

女主在旅行中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虽然丈夫去世、工厂倒闭,但她可以重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来继续生活;路途中遇到了对其示好且彼此还算默契的戴夫,两人本可以重组家庭,但她最终选择了逃离;家庭富足的妹妹也曾邀请她共同居住,结束流浪,但她最终也未能接受。女性导演赵婷没有选择美国西部片传统人物形象的塑造路线,所以影片中没有粗犷阳刚的男主,也没有充满英雄主义的男女爱情。她选择的是一条背离中国传统思维的路线,却十分靠近新时代中国青年人的心理预期,杂糅了西方文化与中国现代思维,这部看似讲述美国现代的西部片“也可能是在讲述全球化的当下,所有人共同的命运[5]”,所以最终能够得到中西观众的认可。该电影同名小说将贫穷归结为社会结构问题,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引爆社会危机,导致房地产金融连锁反应,贫富差距越加明显。当然,针对“小政府、大社会”的现实批判,电影虽有彰显但并不突出。

结语

《无依之地》不同于美国传统西部公路片,塑造的是一群中老年人,因各种原因无力负担定居生活高昂的开销而被迫流浪。何以为依(忆)?奶奶留给她的盘子,与丈夫结婚戴着的戒指,改装的房车……,那究竟什么是家?是物理的空间还是精神的家园,或是两者兼有,在这一层面上,人们就完全理解了女主反驳邻家女孩所述及的“我是 houseless(无房),而不是homeless(无家)”。

在电影的最后,女主回到了最初的位置,回到了她最早的“家”,但她不再是谁的妻子、母亲。她将家中所有的物品交由邻居处理,真正挣脱精神的枷锁再次上路,作为一个纯粹的人继续生活下去,获得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也最终为自己而活。

《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在线阅读地址:帝国坍塌:《无依之地》中的多模态隐喻探微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