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之处是吾乡(散文)
时间:2023-04-12 02:57:32
心安之处是吾乡(散文)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2:57:32,全文字数:15787。
心安之处是吾乡(散文)那是冬天,坐在车里,可真是冷啊。也不知道坐了几天的车,晕头晕脑中就到了。我们住的是一个有两间平房的小院,院子比起大涝坝的院子小了一半。这里的记忆却比大涝坝多了一些,毕竟我上四年级了。
乌尔禾是钻井三大队的所在地,这里比起大涝坝大了许多,隔着217国道还有137团呢。
这里只是一个钻井大队的所在地,却五脏俱全,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商店等等什么都有。我家住在二区,第几栋忘记了。一切重新开始,像极了现在的网络游戏,不好玩了,就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乌尔禾,就是一片新天地。
在我的记忆里,乌尔禾是灰色的,因为尘土太大。那时的“魔鬼城”叫风城,从春刮到冬的风总是让一切都弥漫在灰尘里。唯一的绿就是那条叫“柳树街”的街道,它是连接217 国道和137 团的主干道,街道两旁的柳树长得很茂盛,枝干遮天蔽日的。
我们的学校大门就在这条柳树街上。放学我是不会走正门的,学校还有一个后门,从那个门回家比走正门要远一些,但是就是这么怪,我宁愿绕路。从学校边上的五区一直走到我家的二区,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土路,路两边长着不知名的野草,半人多高,有时候还开出红的白的小花。这片野草是我们放学后的“战场”,学校院里那片荒芜的操场无人问津,这条路上却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藏猫的、“斗鸡”的……这是放学后的美好时光。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本研究中笔者运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软件 [2] (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Bicomb)提取文献数据集中的关键词,经数据清洗后,统计关键词频次。由于频次为1次的关键词在网络可视化中是孤立点,故在后续的网络分析中将其去除,只纳入频次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69个,形成69*69的关键词共现矩阵,以供后续的网络可视化分析。
其实从学校到家,走这条路不过十分钟,可我们总要花半小时。
住宅区的房子都是一样的,只是住的人不同了,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三大队的味道不外乎两种——四川和湖北,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从这两个地方来支援新疆的,即便有其他省份的,也是从这两个地方调入新疆的。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从这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才是“发小”。如今微信里的“发小”,放眼看去,老家大多是四川的。
沿着小区旁的主路往前走就是大队的机关,也就是行政中心,俱乐部、食堂、卫生所、澡堂、商店、幼儿园也都集中在这里。
往机关的背后走就是一片农田,是农业队的所在地。再往前走就是白杨河大峡谷,虽然离家有点远,可这里是我们的乐园。
小学毕业前夕,同学们约着去大峡谷徒步。大家带着吃的,高兴地走了一路。那时的大峡谷不是什么旅游景点,是只有放牧人才去的地方。
峡谷内胡杨、柳树、红柳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生长着,俨然一个植物的王国。我们一起朝峡谷的最深处走去,到了“龙口”,白杨河的水就大了起来,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下河去吧!那时正走得汗流浃背的,大家一拍即合,于是会游泳的不会游泳的都往河里奔去。不知道谁从岸边拖来一棵干枯的胡杨树干,推进了河里,大伙儿你推我搡地爬上了这棵漂在水上的树,骑在上面,向下游冲去。现在想起来,都忘记了是玩到什么时候才回家的,但那一刻的开心,都留在了大伙儿心底。每每回忆起那段少年时光,骑在树上的我们仿佛都闪着耀眼的光。
有了自行车后,就能跑得远了,就算只能是一条腿从大杠下斜着身子蹬在自行车上,一样骑过了217 国道,去了137 团溜达,去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魔鬼城,去了沥青矿……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父母这一代人都是从天南海北汇聚到一起的,很少有近亲在一起生活,我们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可和父母井队上的同事相处得却如一家人一样。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吃起团圆饭来,没有半个月是吃不过来的。你家吃完吃他家,他家吃完吃我家,往往是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家里能摆桌椅的地方都摆上了,那个热闹劲儿别提了。后来,大家陆续搬到白碱滩后,依然都是这样过年,那个年代建立起来的友情如同亲情,我们就是一个不同姓氏的大家庭。再后来,条件好了,人口也多了,过年不是一两桌能解决的了,就进了饭馆,摆上几桌,也是团圆。
1986年夏天,我初中毕业了,我们家搬到了白碱滩,住进了一楼带小院的三室一厨的楼房。虽说也就六十多平方米,可刚住进去时,我们姐妹三个高兴得整天都咧着嘴笑。怎能不笑呢?首先,上厕所不用到外面了,自家就可以上,只要没人催,想蹲多久就蹲多久,哪怕是脚蹲麻了,也比旱厕强啊,冬天冷不了,夏天热不着。其次,家里有自来水了,再不用去外面挑水、在自家抽水井里打水了。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出来了,多美。再有,用上液化气罐了,不再生火烧煤做饭了。还有,家里有暖气了。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虽然我们三姐妹还是挤在一间屋里,睡着上下床,但是家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客厅。小院里还有一个菜窖,秋天可以储存一些土豆白菜,冬天除了干菜也有新鲜菜了。学校就在我家楼后的马路对面。
我们终于在白碱滩停了下来,再没有搬家。
今天,家仍然在白碱滩。就算是在白碱滩,我自己的小家现在也搬了三次了,一次比一次宽敞,住在十一层的电梯房,望着窗外那片仍然生机勃勃的油区,怎能没有些许感慨呢。
起初我在电脑键盘上码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想写乌尔禾的,可是写来写去才发现,从乌尔禾蔓延出去的回忆,居然是我们家无数次的搬家经历。“搬家”不仅串起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也串起了一个石油工人家庭这些年来的艰辛和不易。有时候我想,如果父母没有从四川来新疆,我们家又会如何呢?如今,父母已退休回四川颐养天年,对他们来说是叶落归根了吧,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始终是要回到故乡的。还有许多和他们一起从内地来支援新疆油田建设的同事们却留在了这里,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已把异乡当故乡了。那么我们呢?我看向窗外,入秋了,可是一样烈日炎炎,这刺眼的阳光,应该和我刚来这里时的阳光一样吧。
《心安之处是吾乡(散文)》在线阅读地址:心安之处是吾乡(散文)